冷链物流新浪潮:跨境提速、骨干扩容、县域崛起,中国冷链进入黄金时代
2025-08-26
6400公里7天直达、损耗率下降30%、单箱成本降低1600元……一系列数字背后,冷链物流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支撑现代农业与国际商贸的关键引擎。一辆承载着19吨俄罗斯冷冻鸡爪的TIR冷藏车缓缓驶入哈尔滨综保区。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出发,6400公里路程仅耗时7天,比传统铁路运输快了7天,较海运缩短14天以上。这条“门到门”直达冷链新通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浙江义乌保税物流中心内,一批澳大利亚进口巴旦木完成通关后,2小时内便直达冷鲜城仓库。在湖北武汉的智能冷库中,AGV无人分拣系统在-60℃的环境下精准运行,效率提升30%。
01跨境冷链物流创新

今年以来,我国跨境冷链通道建设迎来重大突破。7月20日,黑龙江省首单采用“TIR+冷链”模式的俄罗斯冷冻肉类产品成功运抵哈尔滨综保区。
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全程不换车、一次查验、一车直抵。
不仅大幅提升运输时效,还为企业节省约10%的综合运输成本,为高附加值生鲜产品的跨境流通开辟全新路径。TIR作为全球性跨境货运通关系统,覆盖78个缔约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广泛适用性。
在南方商贸枢纽义乌,另一种创新模式也在7月18日正式落地。当地推出的“保税+冷链”进口模式,成功整合保税政策与冷链资源。
货物在保税物流中心完成通关后,2小时内直达专业冷库,仓储利用率提升30%,长三角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单箱物流成本降低1600元。
义乌已规划5000托高标准保税冷链专用库,重点服务进口坚果、冷冻水产等特色商品,预计2025年末相关品类进口规模将突破5亿元。
02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扩容升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持续扩大。近日,榆林基地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陕西省第4个国家级基地。
该基地位于榆阳区,总占地面积达1086亩,创新采用 “主基地+辅基地”协同发展模式。
主基地由京东共享经济产业园和榆阳农投智慧农商城组成,辅基地则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基地战略定位清晰,致力打造国家肉类冷链物流区域性枢纽和“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冷链物流集结点。
聚焦牛羊肉冷链物流,兼顾果蔬需求。基地投运后,年交易量预计达400万吨,交易额将突破80亿元,显著提升西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华中地区,湖北冷链产业链产值已突破870亿元,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区域性冷链集散地。其中,武汉山绿冷链物流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实现冷库温度精准控制在-60℃至-18℃之间。
03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升级

冷链物流行业正经历深刻的智能化变革。湖北企业引领的数智化转型尤为突出。武汉山绿冷链通过OTWB系统与物联网技术,配合地下AGV自动无人输送系统覆盖全园区,使分拣效率提升30%。
华鼎冷链科技自主研发的“雪豹数智大模型” 更是将冷链物流车排线决策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客户库存周转率提升30%。通过“云仓网+运输网+信息网”三网融合,构建起覆盖全国20多个省、2000个县的冷链直达网络。
在运营模式创新上,黄冈市首次实现冰淇淋铁路冷链运输,利用铁路冷藏设备与智能监控系统,将货物运至四川等地,运输效率提升40%。湖北邮政分公司引入新能源冷藏车,服务多家企业,日均配送量达30-35吨。
04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深

区域协同发展在冷链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在环渤海地区,津台合作项目华锐全日冷链运营中心于7月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总投资2.4亿元,占地2.82万平方米,配备-60℃至15℃多温区调控技术。
该中心应用AGV机器人分拣系统和区块链溯源平台,能耗降低40%以上,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倍。作为国内首个通过两岸共同认证的五星级冷链设施,预计每年可处理20万吨进口农产品。
未来该项目将开辟台湾水果直达津门的专线物流,并试点“保税展示+跨境直购”新型贸易模式。东疆保税港区已聚集50余家冷链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进口肉类份额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列。
05县域冷链补短板的意义

在冷链物流网络的末梢,县域冷链建设正在补齐关键短板。7月,甘肃甘谷县开工建设“甘味冰箱”万吨级冷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554.28平方米,其中万吨冷库占11340平方米。
项目采取 “三同步”建设模式:一期万吨冷库与电商物流同步建设;冷链系统与溯源大数据平台同步开发;仓储功能与加工区同步规划。这种创新模式被当地农户形象地比喻为“农产品冰箱”。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降低农产品损耗30%以上,年增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直接带动200余个就业岗位。甘谷县仅用60天就完成40余亩土地流转和7项前置工作,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六峰速度”。
冷链物流的变革浪潮正从沿海口岸向内陆腹地延伸。TIR跨境通道的开拓者在东北边境忙碌穿梭,AGV机器人在华中冷库中24小时不间断运转,而甘肃甘谷的农民们则站在新开工的“甘味冰箱”工地上,展望着自家花椒、苹果能卖到更远地方的未来。
随着这些关键节点的打通,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到中国长三角,从澳洲坚果农场到西北县域的餐桌,生鲜食品的流通半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冷链物流网络已悄然成为支撑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升级的隐形动脉,驱动中国生鲜供应链走向高效化与智能化。
冷链物流发展趋势预测
趋势方向 | 具体表现 |
技术智能化 | AGV机器人分拣、数智大模型优化路径、区块链溯源、多温区精准控制 |
区域协同深化 | 骨干基地全国布局、枢纽节点网络化、县域冷链全覆盖 |
跨境模式创新 | TIR+冷链常态化、保税冷链融合、国际专线扩展(如台湾水果专线) |
县域网络完善 | “冷库+电商+加工”三同步模式推广、农产品损耗率降低30%、带动就业与增收 |
06结语

当第一批俄罗斯牛肉通过TIR冷链专列抵达西安餐桌,当湖北的小龙虾次日递率达到97.9%,当甘肃甘谷的花椒通过万吨冷库走向全国——冷链物流已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
冷链物流是现代农业的守护者,是跨境贸易的加速器,是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从跨境通道到县域节点,从智能冷库到移动冰箱,中国冷链物流网络正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联通世界的生鲜供应网。
文章来源:《冷链物流新浪潮:跨境提速、骨干扩容、县域崛起,中国冷链进入黄金时代》,微信公众号:青岛派丽斯 2025年07月25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ZC7hyK9YzlT3sxj8m2V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