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新「视」力丨冷链物流在国家供应链中的定位与发力点
2025-07-25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冷链物流作为保障民生安全、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嵌入国家经济脉络。从田间到餐桌、从工厂到国际港口,冷链技术不仅守护着食品与医药的品质安全,更成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引擎。面对乡村振兴、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叠加机遇,如何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优化激活冷链物流的潜能?行业标杆企业又如何以创新实践重塑供应链竞争力?
本期专题,特约思念食品供应链仓配负责人王成丽,结合多年冷链行业的丰富经验与专业视角,为我们深入解析冷链物流在国家供应链中的定位与发力点,以及企业实践路径的现状、趋势及未来市场前景。
一 专业解读:冷链物流助力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冷链物流是通过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是保障农产品、食品和医药等产品生产和流通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具有直接影响。
关于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的异同
从定义上来看,供应链的广泛性要大于冷链物流。供应链是一个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全过程,涵盖了物流、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旨在实现产品的供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加企业利润。
而(冷链)物流则更侧重于货物从供应商到客户处的流动过程,专注于温控产品的运输与存储,包括(冷链)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是供应链中的重要支撑,其专业性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是保障供应链高效运转的核心要素。单个(冷链)物流服务商大多同时跨多条供应链,提供相应服务,达成不同的产出;而单条供应链则往往仅为经营目标,采取较统一的管理办法。全社会供应链运营是众多冷链物流体系和供应链体系相互交叉和支撑的过程。

图1 冷链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关系图
关于冷链物流在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乡村振兴、美丽中国、高质量发展、区域联动、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冷链物流作为战略性基础产业,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关键作用。它通过深度融入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医疗等行业,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驱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助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动能。同时,冷链物流体系有效保障民生必需品的日常供应与应急响应,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物资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全球层面:冷链物流已成为国际贸易和供应链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之一;很好地将高品质冷链产品引进来,支撑中国(制造和贸易)供应链抱团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更好地获取国际资源,提升中国的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整体提升我国在全球的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具体来看,冷链物流通过专业化的温控技术和全程监控体系,确保鲜活农产品以最佳品质送达终端市场。依托冷链存储能力,农产品能够实现错峰销售,避免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波动,显著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同时,冷链物流通过优化仓储布局和配送网络,增强了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力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充分彰显冷链物流的行业价值。
其次,通过冷链物流运输的生鲜产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和销售半径的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本地市场逐渐拓展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冷链物流客观上扩大供应链的区域范围。其行业特性可以使得温度敏感产品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运输和分销,从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再者,冷链物流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和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不断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一方面,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冷库、冷藏车和配送网络,实现产品的快速、高效运输;另一方面,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产品的实时跟踪和监控,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延误和损失。在全局整体的视角下,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降低了全链的运营以及协同成本。
最后,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共享机制,不仅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来源和质量信息,也为货主企业及承运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多措并举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信任度,促进冷链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社会认可及接受度层面塑造国内冷链物流体系的样貌,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到冷链物流不只是经营或消费的一种成本,更是一份产品周围服务的保障。这种稳定性还可以体现在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信任,降低退货和投诉的风险,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稳定性,正向与反向,促进国家产业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二 企业实践篇:思念如何让冷链物流更好的助力大供应链发展
思念食品秉承着给客户创造价值是核心经营理念,近些年不仅加大冷链物流基础建设投入、同时也在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冷链物流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疫情后速冻米面行业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行业中小企业快速涌现,市场竞争加剧。思念作为深耕行业二十几年的品牌,也同样面临着需求分层、渠道多元化,传统渠道略显无力的局面。于是果断提出渠道下沉,聚焦大单品战略,通过产品端不断开发拓展新品,渠道端线上线下协同作战,和多年的经销商伙伴共同面对经济下行下的市场竞争策略。
从全球供应链布局来看,思念食品已建成“6大全球生产基地+24个区域分仓”的立体化网络,年产能达90万吨,产品覆盖全国5000余家经销商、10万余个终端网点,并出口至50多个国家,实现100%干线冷链监控。通过在郑州、遂平、湖州、成都、广州等布局生产基地,且均投建智能化立体冷库,实现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最短路径配送,确保终端产品新鲜度。冷链高周转是我们所追求的。供应链上游通过和供应链信息协同,质量前移管理,缩短交货期,优化供应商和链主两端库存;供应链下游连接经销商端,升级报单商城、优化报单逻辑,通过拆合订单智能组线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标。交付周期的缩短,有效地改善了经销商端库存。另外,为更好的给客户创造价值,思念也进一步对经销商端库存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支持相关专业补货模型,帮助客户建立高效库存周转模式,让客户资金周转更快。
思念食品积极参与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行业的发展。加强对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在上下游资源方面,思念食品通过与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合作,共建共商行业标准落地措施,联动冷链物流承运商制定严格的冷链运输标准和流程,确保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冷链要求,逐步在行业内形成有价值的“思念标准”。助力冷链合作伙伴承接更多互补性业务,提升车辆重载率,助力拉动社会冷链大物流体系高效运作。
如何在交付环节更好地支撑“思念标准”落地,思念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应用系统OTW、DMS、KMS、TPM等数字化平台,实现订单处理、仓储调度、运输监控全流程可视化,提高物流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夯实过程管理,温度轨迹实时预警,实时异常信息推送,在短时间内快速干预,有效管控。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管理冷链物流,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对合作承运商在驾驶员的管理上也提供了一套工具。对于客户端,让客户放心是服务宗旨,帐户资金移动及额度变化实时可见,货物到达进度关键节点信息推送,信息流的充分协同,带来的便是实物流的高效流转,这可能就最有力的高质量发展,没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持,是无法实现的。

图2 思念食品的供应链数字化建设布局
综上,做为行业龙头,企业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和上下游产品高效协同,共同进步,才能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推动国家大供应链更好的良性发展,才能建设面对民众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食品供应链。
未来,如何应对多样化,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敏捷性和韧性对速冻米面制造型企业供应链来讲仍然是关键和核心。
首先应通过冷链仓网的规划布局开始,用以应对大供应链变化。仓网布局规划包含基础的仓网资源整合和仓储网络及运输路径的设计优化。仓网资源整合是企业惯用的仓网布局方式,通过资源的拼接、组合来扩大行业影响力并提升规模效应,主要解决的是可用资源保有量的问题。可以观察到的是,有很多冷链物流(供应链)企业已持续在做国内外市场资源整合的相应布局,提升整体仓网能力以获得行业竞争力,包括京东、瑞云冷链、运荔枝等行业头部企业。
其实现途径是数据建模与最优求解的有机组合,将公司仓网的基本情况及日常运行的约束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通过建模的方式做系统性梳理,在单级仓网的现状下模拟运输线路整合、仓点缩减以及多级仓网的运行结果,再使用优化求解器求出最优成本下的多级仓点组合及仓点上下游覆盖关系。
还要通过数字化加持创造新价值。不论是环境保护、低能耗意识的提升,还是人力成本、信息化需求的提高,都对冷链物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可持续发展及满足服务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案例都说明了信息技术与物流能力结合后的一体化服务,对提升服务价值及合作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
以物流服务为基础,数字化、智能化科技能力为加持项,助力供应链敏捷性韧性落地性更强。在冷链物流规模化运作中秉持增效集约理念,数字化建设中保持与现实的业务运营相结合,提升资金流、信息流与实物流三流结合下的高效运转,才能够真正实现敏捷性、韧性的提升。
文章来源:《冷链新「视」力丨冷链物流在国家供应链中的定位与发力点》,微信公众号 “冷链之家”,2025年7月24日,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xvXr9efTzya6HASk-5RHQ